自驾游墨脱,自驾游墨脱攻略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自驾游墨脱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自驾游墨脱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现在自驾游去墨脱、稻城亚丁的路况怎么样?轿车可以走川藏线和滇藏线吗?
川藏317、318轿车走无任何问题,317北线巴青到丁青、类无齐到昌都均有段土路比较难走,二驱轿车可以通过。今年4月5月至5月1日,走的滇藏丙察左线(丙察察线积雪不通),转川藏318至拉萨,回程走川藏317。传统滇藏线(丽江、香格里拉、德钦、盐井、芒康)路况良好。现在进藏如不下大雨,道路没任何问题,只要有决心。
先把题主的两个问题厘清:
1、墨脱属于西藏林芝地区,不管你走滇藏还是川藏,最后殊途同归,从波密扎木镇(县府所在地)起到墨脱。但是,从去年起,扎墨公路开始新一轮路面升级改造,将全线实施路面加宽和柏油硬化,总投资达到12个亿,***两年半完成,因此,目前你想自驾前往墨脱,只能算是未来两年后的***。
自驾***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一件人生快事,但行前一定得做好功课和各项准备工作,包括干粮和饮用水。勒克儿 摄
2、稻城亚丁在四川省甘孜州南部,距离滇藏线214国道和川藏线318国道都有相当的距离,得从你自驾川藏线或滇藏线全程***中单独预留前往时间。
现在的问题是,不知道题主你的坐标在哪里,很难笼统把你这提问说清楚。
滇藏线214国道,线路大体是香格里拉—伏龙桥—奔子栏—德钦—盐井—芒康,此段路况相比川藏线318国道略差,但轿车畅通无阻。在芒康与川藏线318国道汇合,以后沿着318继续向西到***。问题是,你走这条路的话,如果以香格里拉为参照,你走的是西北方向,而稻城亚丁在东北方向。
滇藏线即景。勒克儿 摄
首先告诉你、什么车都可以去!主要是你要有足够的时间、不管是川藏线还是滇藏还是青藏线、现在去藏区的路基本都被货车给霸了!货车碾压破损的非常严重,养护施工基本上忙不过来、越野车需要一天的时间、小车可能就要两天!所以说去还是可以就是你要比预计的时间更多些!
福大人为你解答。首先通报一下扎墨公路(波密扎木镇—墨脱线)的最新情况:因5月下旬墨脱县境内进入雨季以来,波密-墨脱一线连日大雨,自驾公路沿线出现数十处泥石流,上边坡飞石崩塌等情况也是频频发生,扎墨公路大段大段的路基出现垮塌情况,如K57+640路基下档垮塌最严重,任何车辆基本都无法通行了。为了确保安全出行,安全自驾游,近期有***去墨脱旅游的朋友请及时调整你的行程,生命安全才是第一重要的!
另外,目前通往墨脱县的唯一公路——扎墨公路正在抢修公路:近期正在修隧道口,最远你只能把车开到24K隧道玩一圈。总之,为了安全,不推荐雨季(5月下旬至9月)去墨脱,安全风险实在太大了!
上周末,一队朋友还在晒稻城亚丁的自驾游直播,天气良好,没有大雨等灾害天气,看天气预报,近期也没有大雨光顾,所以题主完全可以放心去玩!
再来回答最后一个问题,轿车是否可走川藏线和滇藏线?明确地回复你:只要排量在1.6L或1.4T以上的家用轿车基本都可以走这两条进藏公路!(小排量的家轿爬坡时费点劲,主要是高海拔地区缺氧,燃油燃烧不充分,车没劲儿)。土豪级的跑车除外啊,底盘太低,非常不适合***路况!
如今无论是G318川藏线还是G215滇藏线都是全程铺装路面,偶尔有一些道理施工、路面抢修的路段,是绝对少数的。在这两条进藏线路中,我遇到过乐驰、福特嘉年华、丰田雅力士等不少1.0L-1.3L的小排量汽车,除了上坡慢点、装得少点、视野差点儿之外,也没啥其他问题。
当然,进藏自驾游的最佳车型还是那些排量越大、底盘高的越野车、SUV有优势,进藏旅游开起来就是舒服!
五一刚从***回来,去墨脱需要四驱车,小轿车 客车 两驱车是禁止通行的,而且正在修路,水毁路 落石路很多 路况很差,要有思想准备。至于川藏线轿车走没有任何问题,滇藏线没走过不敢乱说。
请问昆明至***墨脱县的自驾游线路。最好能详细点谢谢?
昆明出发065高速公路至大理市,转214国道经剑川、香格里拉、德钦;入***芒康转318国道,经左贡、八宿至波密,转入省道;经浪弄贡、达木,直行至墨脱。你就可以欣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了。
成都到墨脱自驾游最佳路线?
D01:成都-雅安-泸定-海螺沟
D03:新都桥-甲根坝-子梅垭口- 上木居
D04:上木居-泉华滩-新都桥-雅江
D05:雅江-理塘-稻城-香格里拉镇
D07:亚丁村-香格里拉镇-稻城
D08:稻城-理塘-巴塘-芒康
D09:芒康-如美-左贡-八宿
D10:八宿-然乌-米堆冰川-波密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自驾游墨脱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自驾游墨脱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
版权声明:以上内容作者已申请原创保护,未经允许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!授权事宜、对本内容有异议或投诉,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将尽快回复您,谢谢合作!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xiamencolor.com/post/30774.html